紀法史鑒|近代大儒牛兆濂的家訓
發布(bu)信息日期英文:2023-02-01
在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中,有一位受人尊重的朱先生,他的原型就是清末民初關學(理學的一個派別,因發源與流行于關中地區而稱為關學,關學的創始人是宋朝的張載)大師牛兆濂。
第一,先要認得自家是個人。
第二,須要認得自家是個中國人。
第三,要認得是做人樣子。
第四,要認得天生我身,不是單為享福,是要做頂天立地的事業呢。
上述四句話,就是牛兆濂的家訓——“人生四端”。
一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夢周,陜西藍田人。他幼時十分聰明,過目成誦。15歲參加縣考,22歲中舉,加內閣中書銜。因才華出眾,人稱“牛才子”。其故居和講學的蕓閣學舍都在古藍水(今灞河)之濱,故自號藍川居士。
牛兆濂肄業于西安城內關中書院,在此曾聽關學家柏景偉講學,后任白水縣彭衙書院山長,研治理學。他受母親“學為好人”的囑托,專程拜師陜西三原著名關學家賀瑞麟,并在三原縣清麓精舍講學。1903年,西安關中書院改制為陜西師范學堂,牛兆濂被聘為總教習,后又被選為省咨議局議員。
辛亥革命后,牛兆濂專心傳道授業,弘揚北宋張載的關學文脈和藍田呂氏鄉約的精神。1914年,他在藍田縣城西北呂氏兄弟四獻祠的基礎上,建立蕓閣學舍,并定居于此,講學二十余年。他懷揣理想,傳承關學,推演鄉約,教化鄉鄰,著書立說,留有《呂氏遺書輯略》《近思錄類編》《藍川文抄》等著作,成為關學最后一位傳人。
1917年,牛兆濂登頂華山,極目遠眺,一股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油然而生,當即吟出“踏破白云千萬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的詩句,反映了他內心的家國情懷和宏大志向。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牛兆濂義憤填膺,減食三月,用攘夷之說激勵學生救亡圖存。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不久,牛兆濂病逝。
二
牛兆濂布衣韋帶,學養兼充,一生踐行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擔當,詮釋關學重使命、崇道德、求實用、尚氣節、貴兼容的文化精神,恪守傳統知識分子心憂天下又躬行實踐的優秀品質,將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具體落實到對鄉鄰的教化和對子孫后代的教育上。
牛兆濂育有四子一女,長子牛清淵(山兒),次子牛清謐(潭兒),三子牛清璋(雍兒),四子牛清德(穆兒),女兒牛佩申。在他的遺著中,許多詩詞、信函都是針對子女寫的。他教育子女要“日日能讀書修行”,“以頂天立地立義,謙恭卑下為本”。在家要早起早眠,不要徒費光陰,要勤儉和睦,少說閑話,少看閑書。他對子女愛之彌深,責之彌切,他說:“緣骨肉之恩,不能不系念于爾,爾能知我言語是真實愛爾,是真過來人語,則不至終于墮落矣。”牛兆濂諄諄教誨,娓娓不倦,其教育后代的用心,可見一斑。
在牛兆濂遺著中,有《藍田先生口訓》和《藍川牛先生教子語》等篇,是牛兆濂家教家訓的集中體現。
牛兆濂說:“吾人居今日之世,最急而最先者,有四端”。這四端,是人生必須首先具備、端正、踐行的四條箴言,十分重要而急切,“惟其義有所止,而有其絲毫不可犯者,此人類之所以長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者也。”那么,這“四端”是什么呢?
1913年6月26日,是麥收后下雨的一天,稍有閑暇,牛兆濂與兒子均在家中,次子牛清謐(潭兒)乘天雨之際,拿來紙筆讓父親將“極好極要之語”書寫下來。牛兆濂次第書之,題為《藍川牛先生教子語》,其要點即為上面揭示的人生四端。
三
牛兆濂家訓體現了一個中國人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和四層遞進關系。
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是個“人”,要恪守為人的基本要求。牛兆濂認為,為人的基本要求,一要按禮義行事,要懂得禮法道義,要知道禮義廉恥,不知禮義則與禽獸無異;二要讀書以明理,讀書才能明事理,辨是非,知進止,守規矩,不明事理就不能進入人群之列;三要耕田以養生,要參加勞動,自食其力,從勞動中獲得生活資料,不能不勞而獲,更不能搶劫偷盜。做到了這三點,便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在人群中立身。
其次,要認識到自己是個中國人。居中國,就要行國事,助國威,就要愛國、護國、報國。要有中國人的民族利益觀,有中國人的文化道德觀,要懂得中國歷史文化,弘揚民族優秀傳統,維護國家利益,不能崇洋媚外,不能做有損國格的事。
第三,要認識到要做個“人樣子”。“人樣子”就是人中的榜樣、標桿,是別人要效仿、學習的人。要做“人樣子”,就要按照時代要求,嚴于律己,勤于工作,治家報國,成為道德楷模、時代先鋒,帶動周邊的人共同進步。
最后,要認識到天生我身,不是為了享福,也不是為了贖罪,而要能擔當天下大任,頂天立地,建功立業,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
牛兆濂“人生四端”的家訓,是一個人進步的階梯,是牛兆濂對人生意義和終極價值的深刻思考,其中蘊含的從家到國,從個人到民族的責任和使命意識,是張載關學精神的真切體現,也是牛兆濂終生的志向和追求。他最后說:“此乃父之志也,汝兄弟其亦有意焉否!”牛兆濂的《教子語》,語言直白但內涵豐富,飽含深情而寄托無限,今天讀來,仍然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學習參考。(張天社 作者系西安文理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院長、教授)
第一,先要認得自家是個人。
第二,須要認得自家是個中國人。
第三,要認得是做人樣子。
第四,要認得天生我身,不是單為享福,是要做頂天立地的事業呢。
上述四句話,就是牛兆濂的家訓——“人生四端”。
一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夢周,陜西藍田人。他幼時十分聰明,過目成誦。15歲參加縣考,22歲中舉,加內閣中書銜。因才華出眾,人稱“牛才子”。其故居和講學的蕓閣學舍都在古藍水(今灞河)之濱,故自號藍川居士。
牛兆濂肄業于西安城內關中書院,在此曾聽關學家柏景偉講學,后任白水縣彭衙書院山長,研治理學。他受母親“學為好人”的囑托,專程拜師陜西三原著名關學家賀瑞麟,并在三原縣清麓精舍講學。1903年,西安關中書院改制為陜西師范學堂,牛兆濂被聘為總教習,后又被選為省咨議局議員。
辛亥革命后,牛兆濂專心傳道授業,弘揚北宋張載的關學文脈和藍田呂氏鄉約的精神。1914年,他在藍田縣城西北呂氏兄弟四獻祠的基礎上,建立蕓閣學舍,并定居于此,講學二十余年。他懷揣理想,傳承關學,推演鄉約,教化鄉鄰,著書立說,留有《呂氏遺書輯略》《近思錄類編》《藍川文抄》等著作,成為關學最后一位傳人。
1917年,牛兆濂登頂華山,極目遠眺,一股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油然而生,當即吟出“踏破白云千萬重,仰天池上水溶溶。橫空大氣排山去,砥柱人間是此峰”的詩句,反映了他內心的家國情懷和宏大志向。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牛兆濂義憤填膺,減食三月,用攘夷之說激勵學生救亡圖存。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不久,牛兆濂病逝。
二
牛兆濂布衣韋帶,學養兼充,一生踐行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責任擔當,詮釋關學重使命、崇道德、求實用、尚氣節、貴兼容的文化精神,恪守傳統知識分子心憂天下又躬行實踐的優秀品質,將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具體落實到對鄉鄰的教化和對子孫后代的教育上。
牛兆濂育有四子一女,長子牛清淵(山兒),次子牛清謐(潭兒),三子牛清璋(雍兒),四子牛清德(穆兒),女兒牛佩申。在他的遺著中,許多詩詞、信函都是針對子女寫的。他教育子女要“日日能讀書修行”,“以頂天立地立義,謙恭卑下為本”。在家要早起早眠,不要徒費光陰,要勤儉和睦,少說閑話,少看閑書。他對子女愛之彌深,責之彌切,他說:“緣骨肉之恩,不能不系念于爾,爾能知我言語是真實愛爾,是真過來人語,則不至終于墮落矣。”牛兆濂諄諄教誨,娓娓不倦,其教育后代的用心,可見一斑。
在牛兆濂遺著中,有《藍田先生口訓》和《藍川牛先生教子語》等篇,是牛兆濂家教家訓的集中體現。
牛兆濂說:“吾人居今日之世,最急而最先者,有四端”。這四端,是人生必須首先具備、端正、踐行的四條箴言,十分重要而急切,“惟其義有所止,而有其絲毫不可犯者,此人類之所以長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者也。”那么,這“四端”是什么呢?
1913年6月26日,是麥收后下雨的一天,稍有閑暇,牛兆濂與兒子均在家中,次子牛清謐(潭兒)乘天雨之際,拿來紙筆讓父親將“極好極要之語”書寫下來。牛兆濂次第書之,題為《藍川牛先生教子語》,其要點即為上面揭示的人生四端。
三
牛兆濂家訓體現了一個中國人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和四層遞進關系。
首先,要認識到自己是個“人”,要恪守為人的基本要求。牛兆濂認為,為人的基本要求,一要按禮義行事,要懂得禮法道義,要知道禮義廉恥,不知禮義則與禽獸無異;二要讀書以明理,讀書才能明事理,辨是非,知進止,守規矩,不明事理就不能進入人群之列;三要耕田以養生,要參加勞動,自食其力,從勞動中獲得生活資料,不能不勞而獲,更不能搶劫偷盜。做到了這三點,便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在人群中立身。
其次,要認識到自己是個中國人。居中國,就要行國事,助國威,就要愛國、護國、報國。要有中國人的民族利益觀,有中國人的文化道德觀,要懂得中國歷史文化,弘揚民族優秀傳統,維護國家利益,不能崇洋媚外,不能做有損國格的事。
第三,要認識到要做個“人樣子”。“人樣子”就是人中的榜樣、標桿,是別人要效仿、學習的人。要做“人樣子”,就要按照時代要求,嚴于律己,勤于工作,治家報國,成為道德楷模、時代先鋒,帶動周邊的人共同進步。
最后,要認識到天生我身,不是為了享福,也不是為了贖罪,而要能擔當天下大任,頂天立地,建功立業,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
牛兆濂“人生四端”的家訓,是一個人進步的階梯,是牛兆濂對人生意義和終極價值的深刻思考,其中蘊含的從家到國,從個人到民族的責任和使命意識,是張載關學精神的真切體現,也是牛兆濂終生的志向和追求。他最后說:“此乃父之志也,汝兄弟其亦有意焉否!”牛兆濂的《教子語》,語言直白但內涵豐富,飽含深情而寄托無限,今天讀來,仍然具有強烈的震撼力,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學習參考。(張天社 作者系西安文理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院長、教授)